您所在的位置: > 主页 > 安徽热线 > 科技 > 正文
周小北:万般皆下品,带娃最修行来源: 日期:2020-08-02 04:47:05  阅读:-

    周小北:万般皆下品,带娃最修行

    小孩子只是自然如实地生长,其实他们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各种各样的大人,在面对孩子天性自由发生的时候萌生出的千差万别的反应。我们以为有问题的是孩子,事实上,软弱的是父母本身——小北

    老妈子是如何炼成的?

    我自从生完小孩之后也逐渐有了某种“早更症状”,变得唠叨琐碎,心情起伏不定,时常陷入纠结抓狂,记忆力无比差,在屋里转个身就能把刚刚要做的事忘掉,有事没事跟娃爸找茬,或者对着他滔滔不绝念叨各种精神层面的意识流……

    通常这种情况下,他会呆滞地窝在沙发里,面目无神喃喃自语:“我想静静……”

    “静静”就这样成为了我的头号情敌。对于男人来说,“静静”大概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完美伴侣形象。但事实的悲哀是,“静静”总在别处。

    没办法,你要是整天除了换尿布就是喂奶、做家务,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你也得疯,换谁都不能时刻保持优雅体面。

    我其实从小就不是干家务的料,上大学前笨的连烧壶开水都不会,但吃货属性又异常突出和明显,造就了我对会做饭的人有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崇拜。

    记得大学寝室里有个女生,她经常从老家带梅干菜烧肉,她爸爸手艺很好,每次回家都给她装几大饭盒的菜带到学校。

    那个菜其实蛮咸的,但味道又超级好,还有点辣辣的,吃了会上瘾。我通常熄灯以后还会抱着饭盒上床,默默地吃啊吃,连口白开水都不需要喝,一边辣得吱哇乱叫涕泪横流一边奋不顾身舍命狂吃,现在想想真是惊叹青春茁壮的生命力。

    那个时候我就感慨,会做饭的人真是了不起,做出这么神奇的菜,能让人吃到欲仙欲死意志力全无,我估计我这辈子是做不到的。

    大四的时候,我们都没什么事,课程学分修完了,每天窝在寝室里准备毕业论文而已,大把的时间荒废着。

    同学用小电饭锅煮米饭,上面放两根香肠一起蒸,再切几瓣番茄,洒一点白糖。等米饭煮好盛出来,每一粒米都渗透了香肠的油香味儿,把香肠切片,放在米饭上面,就着清冽的糖渍番茄一起吃。

    那与在学校食堂吃饭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简单、手工、原始的纯香,与食堂里各种调味料做出来的味道复杂的炒菜绝不可同日而语。

    我特迷恋这种做饭的方式,可我不懂那些东西是怎么弄熟的,因为我是一个连米饭都不会煮的白痴。

    但,人都是逼出来的。

    零起点,晋升家政服务工作者

    自从怀孕以后,我就开启了天天下厨房模式。吃不惯外面的饭菜,也不喜欢过多的油盐酱醋,还是自己在家做饭最好。

    从日常的炒菜到面包、披萨、蛋糕,都能在家捣鼓出来(后来娃爸也参与到做饭大业中来,逐步展露出惊人的天分,我就大度而睿智地把厨房慢慢让给了他,这是后话)。最初我发朋友圈晒披萨的时候,当年的同学表示很惊讶:一个男人婆也能基因突变成巧媳妇?

    有什么办法?过日子嘛。之前在上海上班,节奏超级紧张,每天开无数策划会,写各种新闻稿,忙得跟驴一样,根本没时间操心吃饭的问题,有一度只好请钟点工来家里做饭。

    结婚以后回到小城市,生活节奏缓慢许多,忽然一下子落在生活里,感觉有点不适应。要操持家事,要独立面对怀孕生子,要迅速上手当母乳妈妈,太多的新课题根本来不及反应。

    你说你不懂,但生活有时候是来不及准备的,只管提枪上马横冲直撞吧。

    就莫名其妙用我金牛座的顽强意志从一个生活白痴变成了所谓的熟手妈妈,才发现生活本身的厚重是超越书本、超越想象力的。

    我偏爱抽象思维,没事喜欢躲墙角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所以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一向知之甚少,也不想涉猎。

    当妈后被迫学会在厨房安静守候一锅辅食的煮成,一件一件打理洗好的衣物,每天清扫地面,无论孩子怎样哭闹都要耐心地哄她入睡。

    人的性子果然是磨出来的。

    前几天一个妈妈在微信上说:“我家宝宝才三个月,好羡慕你哦,孩子大了可以省心了。”还有一些妈妈正在母乳过程中,纠结在要不要断夜奶的情绪里。

    我特别理解她们的心情,想当初我抱着才几个月的宝宝,手忙脚乱照顾她,一哭闹我就紧张得抓心挠肝,每天担心母乳不够,处理换不完的尿布,天天夜里起床喂奶,白天累到想撞墙……

    那个时候,每当看到路上有妈妈带着会跑会跳的小孩在遛弯,我就羡慕得不行不行的,恨不得让小妞一夜之间赶快长大。

    后来我慢慢意识到,天底下什么事都可以提高效率,唯独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办法提速的,饭要一口一口吃,孩子要一点一点长,而我,也一天一天熬成了熟门熟路的老妈子。

    周小北:万般皆下品,带娃最修行

    没有女人天生会当妈

    除了学习打理生活琐事,当妈最艰难的部分当属心理建设。这不难理解,谁天生就会当妈?谁在少女时期想到过爱情的大礼包其实是个潘多拉魔盒,里面还藏着这许多蓬头垢面鸡零狗碎的岁月?

    昨天晚上和娃爸有一次不大不小的争执,其实我脾气算是比较臭的,而且以前一直是死活不认输的个性,导致我对自己的受欢迎度从来没有什么信心。

    娃爸生气的时候是各种气势磅礴的宇宙大爆发,我则是喊两嗓子先发制人但接下来什么动静也没有的怂包。

    我在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刻停了下来,因为我忽然意识到旁边还有个小人儿,不能把小孩搁中间两个人对面跳着脚叫吧?画面也太滑稽了。

    我安静下来开始哄孩子吃东西、洗漱、睡觉,根本没空去生闷气。

    我一直瞄着时间,到六点了,要让她吃完晚餐,六点半喂液体钙,七点准备洗漱,料理上床事宜,陪她唱歌讲故事哄睡,八点钟,孩子像往常一样进入了梦乡。

    然后我坐在黑暗里看看资料和手机讯息,心中居然没有了刚刚闹不愉快的痕迹,这个原本异常暴躁的夜晚变得如此平静,孩子的呼吸声让我觉得安宁。

    我意识到了我要承担的责任,在这个责任里忽然就没有了所有的情绪和怨愤,我只需要做好我该做的事,然后被这些事件推动着向前走,到了后来自己都忘了究竟是为什么而起的战争。

    如果没有家庭和孩子,我可能会用我目空一切的傲娇少女心作他个三天三夜。真心为人类的婚姻制度感到赞叹:婚姻,不愧是公主病的克星、黄脸婆的熔炉。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当妈的必备功课,从我愿意正视自己的愤怒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自我承担下的平静,它俩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还有另外一个“同时发生”的事件,当你平息了内心的愤怒,对方也会同时变得安静。而冲突,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因为它本就是凭空而起的。

    此前我大概会在愤怒的漩涡里辗转挣扎,要么战胜对方,要么自我挫败,情绪仿佛是席卷整片大地的龙卷风,无论你如何奋力抗争都还是在狂风里挥舞双手做着微不足道的努力。

    可你一旦到了风眼里,却发现那里无波无澜,平静得不起一丝风浪。你待在里面,看清了自己的愤怒,也看着它消失。

    不愿意负起责任才会生起各种无端烦恼,认为愤怒是由别人引起的,事实上,愤怒这回事完全是自己可以选择和控制的。如果有人拿枪指着你的脑袋说:“不许愤怒!”你是不是一秒钟就卸下愤怒了?

    深陷在某种情绪沼泽里,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愿意的。当我意识到要保护孩子的时候,那个情绪沼泽一瞬间就消失不见了,眼前出现的只有需要做的事,而生气,是无法达成任何事的。

    万般皆下品,当妈最修行

    最初,我是不想让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到孩子身上,才开始了一些所谓的自我疗愈。有时候,一些无法掩藏的感受只好通过控制和扮演来达到弱化。

    孩子是我们情绪的无辜载体,她会不经抵抗地消化大人的意志,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算我们修行不够、个性不好,也应该能做到不在孩子面前放纵自己的情绪演化。

    有的妈妈来问我:“孩子最近喜欢调皮捣蛋,还喜欢打人,不管我怎么揍他都没用,根本不听话,怎么办?”

    好好思量一下这句话,是否能在其中找到答案?管教孩子,用打骂的方式来遏制他的行为,是效果最弱的,通常还会激化他的反抗叛逆和受伤情结。

    最好的方式是无视。你越在意他的某个行为,不管是鼓励还是打击,都会无形中加深这个行为的固化。打骂自然是所有方式中收效最差的,也暗示了父母处理个人情绪的无能。

    打骂通常是基于一种眼前利益思维,可以暂时地控制局面,却种下了长久的负面因子。如果不急于当下立刻控制小孩,只要他的行为没有严重的伤害性,给予他空间去探索也未尝不好。

    包括打人,有时候也是孩子探索个人力量的一种尝试,你去适度引导就好了,不需要激动死磕于“他怎么可以这样”的无用命题。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只做“光明面”的事,杜绝一切“阴暗面”,那只会造成压抑的局面,而不能对建立完整的人格有任何帮助。

    我在宝宝七八个月大的时候,给她喂辅食,她刚刚接触到这样的吃饭方式,对碗和勺子很感兴趣,经常用小手呼噜上去,整个碗就掀翻到地上去了……

    静心制作的辅食洒在了地板上、沙发上,墙上也溅到了,场面一片狼藉。而这样的状况一直在持续,直到现在,她偶尔还会不小心碰翻你用心良苦准备的美食。

    但这又有什么呢?我们如何要求一个三岁不到的小孩正确端庄不出错?批评和打骂无非是发泄我们自己的怒火罢了,这怒火事实上也是我们多年来对于自己的情绪无能为力的结果。

    在她几个月大,刚学会抓人的时候,她最喜欢挠我的脸,通常毫无预料地扑上来,一拉就是一道血痕,火辣辣的疼。我刚开始只是默默逃回卫生间照镜子,检视伤口,心疼地看着自己的颜值又创新低。

    那时候她还太小,呵斥自然是下下策,讲道理只会让她在初次试探的行动中变得犹疑、紧张和错愕,所以我放弃了说服,每次只是逃脱后再一次去卫生间照镜子,深刻领悟“残花败柳”这个词的意境……

    再后来我索性买了一瓶维生素E,每逢被挠就随手抹一点在伤口上,连镜子也懒得照了。反正颜值已跌停,再照无益。可能内心里也对遭遇这样的事感到能够接受了,不就是一张脸吗?好看不好看的,有那么重要吗?

    在这件事上,小妞算是破除了我对于相貌的我执。

    后来她慢慢长大一点,我说的话多少能领悟了,我会告诉她:“妈妈会疼,不抓脸。”现在她已经完全能懂了。

    我当然不可能事事都能处理好,我也时常无法克制自己的烦躁和坏脾气,但至少我了解到一件事情,我们越少在孩子面前表露对于某些事件的反感,孩子对这件事也就越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仅陈述事实,不渲染情绪。

    “恶作剧”的由来想必与我们大人的在意脱不了干系,如果我们很厌恶孩子的某个做法,从情绪上传递了这种感受,那么下次当他不开心或向你示威的时候,他多半会采用你最厌恶的那种做法。

    周小北:万般皆下品,带娃最修行

    还原孩子的本来面貌

    想想,不允许出错的孩子得多悲惨?他们那么小,有时候柔弱透明得跟小动物一样,却被硬生生灌输了许多是非对错的概念,这些概念由不得他们自己的探索确认,就被植入意识深处。

    以后面临他们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也会充满担忧和思虑吧?生怕做不好会得到惩罚,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对世界的观念先入为主地一分为二……我们人类的狭隘和偏执就这么成功地得以代代相传。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旦我对她的某次“犯错”大为光火,她下一次会变本加厉地重复这样的行为,以试探我的反应。

    对小孩子来说,她原本不觉得打碎一个东西有什么特别的,但大人恼羞成怒跳脚训斥,会突然在这个事情上面加诸某种对错判断,令整个事件具备了一种离奇的意义。

    孩子的好奇本心会促使他重复或激化这样的行为,以观察大人的特殊表现,然后在这种相互博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应激反应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印痕”,严重一点有可能是“创伤”。

    所以说,对孩子抓狂的时候,在心里抓抓就好了,没必要血雨腥风地过分紧张。因为,所有的聚焦都是在强化这种行为的再度出现。

    带娃这件事总的来说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博弈,有时候跟娃其实没多大关系。

    小孩子只是自然如实地生长,其实他们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各种各样的大人,在面对孩子天性自由发生的时候萌生出的千差万别的反应。

    这种反应暴露出了我们内在的分裂与冲突,也会在亲子间形成连锁反应的模式。我们以为有问题的是孩子,事实上,软弱的是父母本身。

    下一次,当无法管理孩子的时候,试着问自己,无法管理的会不会是我们自己的内心?

    当我们降服其心,平和安顺,再来看孩子,他们原本就是一株碧绿的树、一朵芬芳的花,就是那个样子而已。真正的怪咖是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周小北,被娃搞残的黄脸婆,社会学专业学渣,悲催的80后,失控的绝望主妇,知食分子,八卦砖家。

    微博@生活家周小北

    微信公众号:周小北,ID:zhouxiaobei888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